滨州市农业科学院:科技赋能冬枣产业焕发新生

更新时间:2025-09-11 14:49:57  来源:bob网址
       

  一颗冬枣,甜了一方百姓;一项科技,活了一个产业。面对品种退化、模式落后的困境,滨州市农业科学院用科学技术创新让三十年冬枣产业重焕青春。

  在黄河三角洲的盐碱地上,冬枣已成为滨州农业的“黄金产业”。全市冬枣种植培养面积达30万亩,产量超6亿斤,产业总产值突破55亿元,枣农人均纯收入达1.6万元。

  然而,光环背后隐患渐显:品种结构单一、栽培模式落后、经营主体分散、土壤地力衰退……这一些难题制约着冬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。

  滨州作为全国冬枣发源地之一,经过30多年发展,已形成集研发、生产、销售、储藏、物流、加工和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集群 。“沾化冬枣”品牌价值高达56.11亿元,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。但市农业科学院的调研显示,产业正面临品种退化、种植模式落后、生态压力等多重挑战。传统栽培模式树形老旧、管理依赖人工,导致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持续高企。经营主体以小农户为主,规模化程度低,难以实现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 。

  面对难题,滨州市农科院坚持向科学技术创新要答案。他们联合河北农业大学刘孟军教授团队,共同成立环渤海现代红枣育种中心。市农科院还与国际专家合作,与罗马尼亚农林科学院院士弗罗林·斯塔尼卡组建跨国科研团队,共同开展冬枣新品种选育。

  截至目前,冬枣团队通过远缘杂交、生物诱导等技术,成功培育出300多个杂交种质,为品种更新换代提供了坚实基础。

  市农业科学院在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积极推广“篱壁式”新树形,显著改善通风透光条件,使机械化作业和采摘成为可能。这一创新使人力成本降低超40%。同步推广的“枣园生草”等生态技术,结合物联网精准防控,实现了减肥减药约30% 。

  冬枣糖度因此大幅度的提高,药残合格率和优质果率明显地增长,真正的完成了提质增效 。

  市农业科学院创新推行“冬枣-羊肚菌”间作模式,巧妙利用冬枣园冬季四个月的“空窗期”种植高效益的羊肚菌 。这一模式变“休眠期”为“生长期”,为农户带来“一份土地,两份收入”的惊喜,亩均净增收可达1万元 。极大地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和综合效益 。该模式已在沾化区冯伟英冬枣家庭农场得到验证,不仅给枣树提供了有机肥料,还明显地增加了农户收入。

  市农业科学院开发了盐碱地枣园土壤改良及生态优化技术,精准定位土壤酸化区域,结合“有机质+外源菌”改良剂,重塑土壤微生物群落 。该技术明显提升了枣树抗病能力。推广的枣园生草技术,通过自然生草与刈割覆盖,优化土壤结构,增加有益微生物丰度,提升土壤肥力 。

  此外,采用产物还园技术,将枣树枝叶、动物粪便等混合发酵制成专用有机肥,实现资源循环利用,减少外源投入,降低环境污染。

  市农业科学院不仅打造标准化冬枣智慧示范园作为样板,更积极与地方政府、新型经营主体合作,通过技术培养和训练、现场指导等方式,推动科技成果“落地生根”。

  他们携手高校打造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,培育懂技术、善经营的“新农人”,为冬枣产业注入青春活力 。计划未来3年孵化创业人才千人,破解从业者老龄化困境 。市农科院还与沾化冬枣办共同成立产业技术服务团队,为枣农提供种苗、农资等,每年开展信息服务和现场技术指导20余期。

联系我们

地址:寿光市稻田镇政府驻地潍高路北
电话:0536-5860088
传真:0536-5860666
邮箱:fssl@cfcfeed.com

关注我们